绿瘦蛇

Ahaetulla prasina   Reinwardt
   

  30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蛇体瘦长如鞭,适于树栖攀援;通身绿色;瞳孔横置,头侧眼的前后各
有一浅凹槽;背鳞15-15-13 (11)行,脊鳞显著扩大,两侧的背鳞排成明显的斜行。
描述依据标本 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8雄6雌。共14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体型极细而长,全长雄性(775+435) mm,雌性(1055+595) mm。头较窄长,与颈区分极明显;吻端略圆而平扁,超出下领;眼大,瞳孔呈一横缝;颊区呈一凹槽;躯干瘦长侧扁,尾甚长而细。
背面鲜绿色,腹面淡绿色,腹鳞及尾下鳞前段侧棱白色,呈二纵线纹。
吻鳞上缘略高出于鼻间鳞,色白,其上有5-8个纵脊;鼻间鳞及前额鳞均较长;额鳞前宽后窄;眶上鳞甚宽大;颊鳞前后2枚,个别为3枚;眶前鳞1,甚大,伸达头背与额鳞相切;眶后鳞2或3;颞鳞2(1)+2(3、1);上唇鳞9, 3-3-3式,个别为4-2-3式,或极少为8或10枚,3-2-3式或3-3-4式;下唇鳞8-10枚,前4(或5)对切前额片。背鳞15-15-13 (11)行,平滑,仅尾基部中央9-11行起棱,脊鳞显著扩大,两侧的背鳞排成明显的斜行;腹鳞具侧棱,雄性(n=8) 186-200,平均195. 5,雌性(n=6) 191-204,平均197. 3;肛鳞二分;尾下鳞亦具侧棱,雄性(n=8) 162-176,平均168对,雌性(n=6) 157-169,平均165. 2对。
文献记载:广西瑶山标本腹鳞雄性高者达209,尾下鳞23雄158-177。雌性低者154对(范曾浩,1931)。福建闽侯、南靖及平和标本腹鳞雌性低者189,尾下鳞雌性低者150对,体最长的雌性(930+510) mm(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,1975). Indraneil Das
(1995)记文莱1号标本(未记性别)全长1011(646+365) mm,头宽8. 10 mm,重15. 14g,上唇鳞7,下唇鳞8,腹鳞207,尾下鳞170.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山区,常栖于林木葱茂的地方,亦见于田边杂草丛中或山坡路上。白天活动。树栖,视力极发达,有双眼及立体视觉。吃晰蝎及蛙。卵胎生,怀卵数3-9枚。7月初采到的雌蛇体内已有充分发育、全长达240 mm的仔蛇。可能是卵胎生。Indraneil Das (1995)记文莱1号标本采于非滨岸森林中,当时该蛇正在距小溪水面89 cm的树枝上睡觉。
垂直分布:90-1620 m 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山区,常栖于林木葱茂的地方,亦见于田边杂草丛中或山坡路上。白天活动。树栖,视力极发达,有双眼及立体视觉。吃晰蝎及蛙。卵胎生,怀卵数3-9枚。7月初采到的雌蛇体内已有充分发育、全长达240 mm的仔蛇。可能是卵胎生。Indraneil Das (1995)记文莱1号标本采于非滨岸森林中,当时该蛇正在距小溪水面89 cm的树枝上睡觉。


国外分布

锡金,印度(阿萨密),经缅甸到中南半岛,向南经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,菲律宾。

国内分布

在我国分布于北纬25°以南地方。
福建(闽侯、长汀、南靖、平和)、广东(广州罗浮山、肇庆)、香港、广西(金秀、藤县、苍悟、天峨、环江、悟州、那坡、龙州、上思、防城)、贵州(罗甸)、云南(保山、腾冲、碧江、陇川、孟连、河口)、西藏(墨脱南部)。